作者:程強
摘要:戰國晚期,《道德經》的生成論被《鹖冠子》《呂氏春秋》所繼承,兩者又把“道”具化為元氣,完成了老、易的對接。《淮南子》則試圖在“元氣”之上建構一個“絕對的無”,形成“宇宙生元氣”的“無生有”的架構。這種生成次序在漢代學者那里延續了幾百年,直到鄭玄注《乾鑿度》才發現從“絕對的無”生成“渾沌之有”的困難——太極元氣不能由“不見氣”的“太易”生成。為解決這一難題,鄭玄另辟蹊徑:用莊子的“自本自根”的本體觀念來闡釋,于是太極元氣的生成變成了“自本自根”“忽然而自生”。這樣,鄭玄的宇宙論就有了兩階次的生成模式:(1)萬物有生成次序;(2)元氣本身沒有生成次序。順著元氣的生成模式進一步發揮,把它運用到萬物上,就自動形成一以貫之的獨化論體系。鄭玄還沒有走到這一步,王弼完成了最后跳躍。由元氣的忽然而自生,轉變為萬物的獨化,只是一個推衍的自然過程,由一點發揮到整個面而已。元氣之上沒有造物主,推之,每個物之上也不會有造物主。物物之間沒有了生成關聯,也就沒有了其他的關聯,每個物都是“獨”而“化”,因為物內在的“玄無”成了物自足的根本與源泉,萬物就變成各自孤獨而自足的存在。“忽然而自生”就自動轉變成“獨化”。王弼刪汰太極元氣說,消除萬物生成之母,繼承了鄭玄第二套思路,把“忽然而自生”又推衍到萬物上,取消了每一物之上的生成之母,漢學開始向玄學過渡了。
發文機構:貴州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關鍵詞:漢學玄學太極鄭玄王弼Han LearningmetaphysicschaosZheng XuanWang Bi
分類號: I20[文學—中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