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史如
摘要:儒家學說中蘊含著豐富的環境美德倫理思想,明儒王陽明的“萬物一體”學說就是其中之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本質不是“感同身受”,也不是“移情”,而是生之性的體現。“生”即存在,生之性即存在本性,“生之性便是仁”。首先,仁即存在本性,萬物皆有。天地間的自然萬物都是一種存在,存在于天地間的自然萬物中皆蘊藏著存在本性。人與自然萬物因這相同的本性而沒有隔閡,相互依存,連接為有機整體,這是“仁者”能夠“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根本前提。其次,仁即感知能力。這一感知能力使得仁者能夠體認萬物之中的存在本性,對萬物存在本性有所感知而產生“一體感”,這是“仁者”能夠“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必要條件。最后,仁表現為愛的情感。這份愛的情感使得仁者能夠主動去呵護萬物中的存在本性,將自然萬物看作自己身體般去關照與愛惜,這是“仁者”能夠“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重要保證。正是存在本性、感知能力以及愛的情感這三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得以可能,自然萬物也因此得以和諧共生,綿延不絕。
發文機構: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關鍵詞:環境美德倫理儒家“生”王陽明萬物一體environmental virtue ethicsConfucianismShengWang Yang?mingAll in One
分類號: G63[文化科學—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