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樹芝,王鴻生
摘要:中國古代農業文化是多點起源的,然后在發展中逐步連片,最后在黃河流域形成了更大的規模。夏的出現代表著農業文明的崛起,商發展了青銅技術和文字,西周則制定了周禮,實現了井田制,在制度層面有所創新。以西周為典范,農業文明的第一期常態是基于普天之下的土地在理論上的無限分封,但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土地資源事實上出現了相對的短缺,常態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危機,變革也就隨之發生。西周末期,危機出現了,這種典型的常態形式難以為繼,春秋戰國即是變革期,并在秦漢時期進入一種新的常態。新出現的農業文明的常態,在經濟上表現為地主制,政治上表現為中央集權的君主制并配以官僚制。中國農業文明發展的第二種常態形成后,在兩千多年間也發生了多次危機,但再也沒有發生過變革。實際上,每一次危機的出現都是變革的契機,但直到晚清民國時期,中國農業文明才開啟了一場新的變革之路。與上一場變革是在農業文明內部的模式轉換不同,這一場變革是深刻的文明轉型。面對發展極限,這場轉型不僅要改變生產方式,還要開展制度創新,同時要引入新的發展理念,在生活方式上進行變革。
發文機構:貴州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關鍵詞:農業文明常態危機變革文明轉型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normalitycrisischangecivilization transformation
分類號: F32[經濟管理—產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