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海洋,雍際春,晏波,尤曉妮
摘要:絲綢之路隴右南道形成于春秋時期,戰國晚期至西漢初年獲得初步發展。西漢時期,在原有西行道路的基礎上,開辟了一條經張川、秦安、靜寧、通渭、定西、榆中至蘭州西固渡黃河通青海或河西的官道,稱為隴右南道東段北線。東漢以后,隨著行政中心南移、沿線人口減少和自然環境的劣化以及畜牧經濟的發展,北線逐漸衰落,而經清水、天水、甘谷、隴西、渭源、臨洮、臨夏入青海的南線秦州路逐漸成為西行主干道。至唐代、北宋,隴右南道甘肅東段南線更加繁榮。但由于受區域政治形勢的影響,唐代隴右南道東段北線與南線個別路段走向發生了改變。北宋以后,隴右南道秦州路趨于衰落,逐漸被由關中西入平涼,翻越六盤山至隆德、靜寧、會寧,再翻越華家嶺,經定西至蘭州的新線路取代。
發文機構:天水師范學院隴右文化研究中心
關鍵詞:絲綢之路甘肅東段形成演變the Silk Roadthe east Gansu partformationevolution
分類號: K928.6[歷史地理—人文地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