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景琦
摘要:工業化、城市化形塑了人口流動的方向,這使得我國東部鄉村與中西部鄉村的社會性質產生了巨大分化。在工業化與人口大量流入的背景下,東部地區村莊逐步成為土客雜居的工業型村莊,“類熟人社會”成為工業型村莊社會結構的新形態。學界既有概念“無主體熟人社會”揭示了作為人口流出地的中西部農業型村莊社會結構的新形態,而“類熟人社會”與其相對應,形成對轉型期中國鄉村社會性質的互補性解釋。在東部地區工業型村莊中,通過原生型社會關系與建構型社會關系,人們的“熟悉”感開始建立,但最終卻形成了“熟而不親”的類團體格局。類熟人社會的形成,有賴于人們在流動社會里,通過“區隔化”和“聚類化”的策略,在保障生存安全的前提下,實現生計的維持。過日子的區域差異,也使得各群體之間很難在短時間內實現融合。
發文機構: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
關鍵詞:類熟人社會無主體熟人社會工業型村莊社會轉型鄉村社會quasi-acquaintance societybaseless society of acquaintanceindustrial villagesocial transitionrural society
分類號: F325.1[經濟管理—產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