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漢一,李大寧
摘要:為了解決手插雜交稻適時曬田問題,2011—2015年在陜西省城固縣周家堰村開展了多品種手插雜交稻大田苗情調查研究,每年選主栽品種2個左右,各品種選3塊田左右,每田順行連續固定10穴,從插秧返青到收獲期每5 d調查一次苗株數,記載曬田期、有效分蘗終止期、苗高峰期等關鍵時期及其對應苗株數。研究結果表明:不同品種(同年份或不同年份)的品種有效分蘗終止期差異大(相差5~13 d),不同年份的相同品種有效分蘗終止期差異小(2 d左右)。依據品種有效分蘗終止期及當年水稻生長期積溫就能預測當年有效分蘗終止期,再結合期距推算曬田時間。當前生產中平均期距6.1 d,期距較大,曬田偏晚,造成無效分蘗多,無效養分消耗多,后期群體大、穗小、小穗多,導致減產。相反曬田過早,也會抑制晚發有效分蘗成穗,造成后期群體偏小,導致減產。一般在有效分蘗終止期前后2 d內曬田比較合適,這時曬田能有效提高分蘗成穗。文章能為構建雜交稻合理群體提供支持。
發文機構:陜西省城固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關鍵詞:雜交稻有效分蘗曬田成穗率期距
分類號: S511[農業科學—作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