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4日,“根植稻田課堂傳承農耕文化——南通崇川學校小學生走進稻田科普研學活動”在南通市通州區金沙鎮金北村田夢家庭農場舉行,活動由南通市農業新技術推廣協會與南通崇川學校聯合舉辦。活動將課堂設在稻田,讓南通崇川學校三年級的600多名孩子通過觀摩學習了解水稻的一生,體會“粒粒皆辛苦”的含義。南通市農業新技術推廣協會專家組組長馮成玉為孩子們詳細講解了水稻由種子變成大米的過程。一碗米飯按50g計算,約有2,500顆米粒、需要約3,000碗水、1調羹精制的營養肥料或1碗有機肥料,還需要農民伯伯前后160多天的護理,包括育苗、整地、施肥、平地、移栽、除草、防病、治蟲、灌排水等。水稻成熟收割后,還要經過烘(曬)干、脫殼,最終變成餐桌上的大米。孩子們聽后明白了農民伯伯的艱辛,懂得了糧食的來之不易,現場齊聲背誦起古詩《憫農》。
關鍵詞:農耕文化科普家庭農場研學活動觀摩學習小學生南通市通州區金沙鎮
分類號: G62[文化科學—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