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利用現有的模型框架對北京市農村居民消費行為是否具有習慣的問題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北京市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費總支出、食品支出和衣著支出存在習慣,其中,衣著支出的習慣最強,而居住支出并不存在...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制度創新是實踐發展的需要。本文基于對蘇州市古尚錦碧螺春茶葉合作社改制的調查,發現了在政府規范發辰政策的引導下,合作社的基本制度可以從二次分配順利轉變為土地入股(干股),使合作社的組織結...
本文基于“中國農村微觀金融研究課題細”2005年組織的三省(區)非政府組織小額信貸項目區農戶調查的數據,發現孟加拉鄉村銀行模式的小額信貸項目的實際瞄準目標已從低收入戶、中等偏下收入戶上移到中等收入戶和...
本文基于協整理論和狀態空間模型分析了經濟轉型期中國農村居民消費與收入關系及其變遷過程和原因。本文結論是:經濟轉型期內,中國農村居民消費與收入之間存在以1996年為界限的兩段式均衡關系,1996年以后,...
本文利用大樣本微觀數據,運用泊松模型,對農戶的借貸行為和偏好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農戶顯著地偏好年利率低、擔保抵押少、決策時間短、滿足程度高和期限靈活的貸款,而對出借者是否具有農業知識抱無所謂態度;農...
農村地區金融機構數量的縮減和金融資本的大量非農化是中國經濟轉孰過程中典型的金融空洞化。本文建立了一個信貸合約交易模型,對該模型的分析表明,農村金融空洞化的成因在于金融機構和金融資本賴以存在的金融交易不...
德國農業協會既有公法協會又有私法協會,既有區域性協會又有專業性協會,既有縣鄉基層協會又有聯邦層次國家協會。協會類型繁多,功能多樣復雜,從而實現了德國農業的高度組織化。為規范各協會的職責范圍,增強協作聯...
第十二屆(2006年度)孫冶方經濟科學獎近日在北京揭曉,共有3部著作和10篇論文分別獲得著作獎和論文獎。...
本文通過對山東省濰坊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狀況、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問題等方面的考察和分析,認為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對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的進一步完善和體制創新,是中國農業實行期模化、企業化經營的重要...
村級集體經濟是中國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的實現形式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對浙江省30個縣(市、區)138個村的調查,揭示了目前村級集體經濟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水平低,村級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