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女性主義批評始于1974年,由法國女性主義學者弗朗西斯娃·德·奧博妮提出。她認為男性對女性的壓迫和人類對自然的掠奪如出一轍,并將二者結合起來研究,揭示出女性與自然之間某種天然的聯系,即同為他者,在...
綠色廣告以傳播生態理念、促進綠色消費和綠色發展為己任,在客觀效果上,確實對環保意識覺醒和經濟發展方式轉型起到了一定促進作用,這一點不應被否定和抹殺。但在綠色廣告的背后,隱約存在著企業暴利的實踐意圖,而...
本文主要研究新型職業農民參與鄉村振興,將自身發展、農業產業化以及農村集體發展實現融合的發生機制與突破現實困境的可行路徑;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歸納式推理方法對山東萊州田家村金豐合作社的經典案例進行研究;...
“生態正義”和“環境正義”是有著不同正義指向的兩個概念。前者是伴隨全球性生態危機的出現,一些學者和環境保護主義者對人與自然關系進行再思考的產物。其主旨在于構建人和自然之間的正義關系,關心的是荒野、濕地...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能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需要我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從整體的、綜合的視角出發,認識到人與自然是互為主客體的關系,建立平等和諧的狀態,才能實...
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與幸福之源,沒有了水,地球就沒有了生命,人類文明也喪失了存在根基,人類幸福也就無從談起。但是,水的出現,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可以從天上、地下緩緩而出,也從高山、高原噴涌而下。水多...
20世紀60—90年代是香港地區經濟、政治、社會以及生態發生激烈變遷的特殊時期。作為東亞奇跡的代表,該地地域狹小,生態問題容易爆發,解決措施易見成效。因此,本文以這一地區為典型案例,從基礎性因素(人口...
自由是人類的夢想,“不自由毋寧死”的啟蒙口號就表達了人類的這一愿景。馬克思認為,自由是人類的最高價值追求,他一生致力于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因此,在馬克思看來,比崇尚自由更重要的是自由的價值在實踐...
大運河后申遺時代,黨和國家領導人提出“建設運河文化帶,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戰略思想,而要建設運河文化帶,就要梳理運河文化,理解運河文化。“歷史脈絡”的概念是美國遺產保護領域的重要方法論和核心概念,美國...
本文提出"森林資源詛咒系數"的概念,以此檢驗1976-2017年中國29個省級行政區森林資源詛咒效應的存在性;通過聚類分析,將研究對象分為森林資源詛咒高危區、森林資源詛咒嚴重區、森林資源詛咒邊緣區和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