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周三發表在《華爾街日報》上的一項新研究,五分之二的兩棲動物物種面臨滅絕的風險,它們的威脅越來越多地來自氣候變化。自然界.
來自世界各地的一個大型研究小組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分析了兩棲動物的保護狀況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根據動物面臨的滅絕風險程度對它們進行分類。評估發現,對于自2004年以來被提升為高風險類別的物種,氣候變化是其重新分類的最常見驅動因素。
“這是一記重拳,也是一次覺醒,”JJ 阿波達卡非營利組織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保護協會的執行主任沒有為調查結果做出貢獻,他告訴華盛頓郵報的迪諾·格蘭多尼。
值得注意的是,該報告并不全是悲觀和厄運。一些物種從1980年的威脅狀態有所改善,保護工作有所幫助,但總體而言,自那時以來,兩棲動物的狀況下降(788)多于改善(120)。
“我們既現實又充滿希望,”詹妮弗·盧德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環保主義者和這項新研究的主要作者告訴科學新聞'安娜·吉布斯。
兩棲動物是冷血脊椎動物,如青蛙、蟾蜍、蠑螈和蠑螈。他們的冷血使他們特別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因為這使他們對溫度和環境的變化敏感,寫道。今日美國道爾賴斯。
“他們的皮膚沒有任何保護,”帕特里夏·伯羅斯波多黎各大學的生物學家告訴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的內森·羅特。“他們沒有羽毛,他們沒有頭發,他們沒有鱗片。
這項新研究對8,011種兩棲動物面臨的風險進行了編目,是繼2004年全球兩棲動物評估之后的第二份此類報告。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物種中有2,873種 - 占研究對象的40.7% - 是極度瀕危,瀕危或脆弱的,比1980年觀察到的物種的37.9%和2004年的39.4%略有增加。
這些發現使兩棲動物成為受威脅物種比例最大的脊椎動物群,領先于哺乳動物(26.5%),爬行動物(21.4%)和鳥類(12.9%)。自2004年以來,四種兩棲動物物種被認為已經滅絕,23種被添加到可能滅絕的生物名單中。
研究人員說,受威脅的兩棲動物最集中的地區是加勒比海島嶼,中美洲,熱帶安第斯山脈,喀麥隆西部,尼日利亞東部,馬達加斯加,斯里蘭卡和印度的西高止山脈。
棲息地喪失和退化的類型是動物最常見的危害之一,農業影響了77%的受威脅兩棲動物,木材和植物的收獲影響了53%,基礎設施的發展令人不安40%。氣候變化影響了29%的受威脅物種,疾病也是如此。
但近年來,氣候變化在推動兩棲動物面臨更大風險方面發揮著更大的作用。在1980年至2004年間紅色名錄狀況惡化的物種中,疾病是58%的主要驅動因素,而氣候變化僅是1%的主要驅動因素。但在 2004 年至 2022 年期間,這一比例因氣候變化而上升至 39%,因疾病而降至 23%,這使得人為造成的變暖成為目前地位降級的最常見主要驅動因素。
“這很令人擔憂,”安娜·羅德里格斯法國功能與進化生態學中心的一位保護生態學家參與了2004年的報告,但不是最近的一份報告,他告訴科學新聞.“我們正處于氣候變化的開端......我們前面有什么?
“越來越多的物種被疾病和氣候變化的影響推向滅絕的邊緣,”Luedtke告訴華盛頓郵報.“因此,僅靠棲息地保護不足以作為降低風險的措施。
在莊嚴的消息中,這項研究確實有一個亮點:保護工作導致自1980年代以來獲得更有利地位的120個物種中有63個物種的風險狀況有所改善。其他物種在從真菌病害它摧毀了全球的兩棲動物。
研究結果表明,保護工作可能是有效的,通過收集更多關于兩棲動物面臨風險的信息,科學家可以更好地針對此類行動。
“兩棲動物的消失速度比我們研究它們的速度要快,但保護它們的原因清單很長,包括它們在醫學、害蟲控制、提醒我們注意環境條件以及讓地球更加美麗方面的作用,”凱爾西·尼姆該研究的合著者,為環保組織Re:wild工作,告訴今日美國.